近年来,金昌市委编办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主动融入人才工作大局,强化机构编制保障,向人才管理倾斜政策,向人才引进扩展空间,向人才发展集聚资源,服务全市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党管人才强保障,健全工作机制引才。始终把人才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把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贯穿人才工作各方面全过程。一是健全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坚持党管机构编制与党管人才工作有机融合,规范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议事协调机构设置,切实发挥统筹协调作用。积极落实编委领导体制和编办归口管理要求,把机构编制工作放在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全流程中统筹谋划,加强人才工作业务统筹和请示汇报,做到信息共享、问题共解、工作共推,确保相关人才政策环环相扣、有效衔接。二是完善人才机构职能体系。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积极向省委编办争取设立人才发展服务中心,将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培养、联系和服务保障等职能整合,优化人才工作职能体系,打造招才引智服务平台,为推动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三是优化人才部门职能职责。树牢“管行业就要管人才,抓领域就要抓人才”的理念,将行业、领域人才队伍建设等职能纳入部门“三定”规定,推进人才工作职能、权限、责任法定化,构建了市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
二、坚持编制调控挖潜力,创新资源配置聚才。将创新机构编制管理和人才工作有机结合,推动形成“以编引才、以才提效、以效增质”的良性循环机制。一是加大挖潜力度。在严控编制总量的基础上,动态调控编制资源,把有限的机构编制资源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和教育、卫生等民生领域倾斜。牢固树立大抓基层鲜明导向,推动编制资源向基层一线下沉,统筹调剂下达金川区事业编制35名,用于保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整合组建区级执法队伍。全力保障县区15名公费师范生、12名大学生乡村医生的招聘入编工作,引导优秀人才服务基层、扎根基层。二是加强统筹配置。聚焦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重点领域紧缺人才需求,综合分析单位实际、编制情况、人员结构、自然减员等因素,超前谋划年度用编计划,保障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优先用编,根据当年自然减员数额,适度超前予以保障。在审核部门单位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开招聘用编计划过程中,为引进人才预留一定的空编,全力支持保障人才引进工作。2025年,累计两批次为市直部门(单位)人才引进提供编制保障289名,实现了人才队伍建设质量和数量的“双提升”。三是坚持数字赋能。依托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系统,动态监测各单位实有人员变化,加强对人员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学历层次、专业分布等数据的统计分析,精准掌握“短中长”期人才引进编制需求,为精准引进人才、高效利用人才提供决策参考。推动“2+4”现代化产业体系、乡村振兴、市引企用等各类人才引进工作提质增效,确保将有限的编制资源用在“刀刃”上。
三、坚持服务保障增引力,营造优质环境留才。把强化保障、优化服务作为增强人才工作整体效能的着力重点,切实改善人才发展环境。一是加速周转使用。将事业编制周转池作为“盘活编制资源、提高使用效益”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人才储备“蓄水池”作用。实行“有重点、有条件”精准投放,先后四批次为教育、卫生及强科技、强工业、强县域行动和“2+4”现代化产业体系等领域投放周转编制共计486名,累计使用周转编制引进人才416名。初步形成了按编进人与按需进人的衔接机制,有效缓解了编制供需矛盾、人员力量不足、人才队伍建设、人员结构老化等突出问题,从源头上保证了重点领域人才队伍建设的专业化、职业化和规范化。二是夯实政策保障。着眼破解编制资源紧缺与人才事业发展难题,配套制定印发《金昌市周转事业编制使用管理办法(试行)》《金昌市机构编制工作规程(试行)》等制度文件。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规范全市教育和卫健系统人才引进工作的通知》,调整下放教育、卫健系统引才权限,提升了招才引才工作的精准度和实效性。持续推进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夯实园区创业创新的体制机制基础,推动人才资源向重点产业集聚,为各类专业人才提供干事创业的平台。三是优化服务流程。开辟人才引进服务“绿色通道”,将市直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用编事宜及时纳入议事日程,优先上会研究,优化机构编制审核程序,提高用编、入编办理效率,简化机构编制实名制业务办理流程,着力解决人才在聘用、流动中遇到的编制使用难题,积极营造支持人才引进培养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强人才编制监管,通过机构编制实名制系统,严格实行人编对应,严禁其他人员挤占、挪用人才编制,确保高层次人才编制使用效益。(拟稿人:王涵)